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何李聊ESG ↓
2025年3月3日,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在推动企业碳管理透明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上迈出关键一步。
这一政策不仅是企业环境责任升级的“风向标”,更将深刻影响市场格局、产业链升级乃至国际竞争力。本文带你读懂新政核心要点与长远意义。
今日重磅福利
企业ESG转型关键步骤+可持续信息披露必备实操手册
扫码回复【ESG核算】即可获得
(内部学员联系专属辅导员即可)
政策框架:从“技术标准”
到“应用场景”的全链条设计
《意见》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构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完整生态,激发企业自主减排动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了六大任务,直击企业碳数据核算难、应用场景少、国际标准差异大等痛点。
统一技术规范
建立国家级排放因子数据库、重点行业核算方法,制定《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等标准,解决企业“如何算、怎么报”的问题;
拓展披露形式
丰富信息应用场景
引入第三方服务
鼓励专业机构提供核算、核查、认证服务,降低企业技术门槛;
重点地区、行业先行先试
支持碳达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试点城市和园区探索开展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工作,火电、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率先探索,积累经验;
推动国际互认
对接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如ISSB),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讲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
企业视角: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的博弈
对企业而言,自愿披露既是一次管理升级的挑战,也是重塑竞争力的机遇。
短期来看,成本压力与技术门槛是主要挑战。企业需投入资源购置监测设备、搭建数据管理系统,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核算与核查。
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组织温室气体核算与产品碳足迹的逻辑差异显著,需科学制定衔接规则。此外,管理流程的重构可能涉及跨部门协作,例如生产部门的数据采集与财务部门的披露整合,需要系统性改革。
长期红利则体现在多重维度
披露完善的企业可优先获得绿色金融支持。
例如,财政部近期发布的《绿色主权债券框架》明确将募集资金用于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领域,此类项目若能与企业的碳数据挂钩,将更容易吸引国际资本。
消费者与投资者对透明化企业的青睐已成趋势。
温室气体信息披露水平将与ESG报告评级评价直接挂钩,ESG评级提升可带动市值增长,典型案例包括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碳披露获得国际评级机构认可,进而吸引长期资金。
国际采购中,产品碳足迹数据逐渐成为“硬通货”。
以锂电池行业为例,《意见》特别提及行业协同,未来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数据共享将助力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贸易壁垒。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从“被动减排”迈入“主动披露”的新阶段。尽管短期面临成本与技术的双重压力,但碳透明度将成为未来十年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无论是抢占绿色金融红利,还是应对国际市场的“碳门槛”,早行动者必将赢得先机。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升话语权、输出“中国标准”的关键一步。
【2025年全国ESG/碳重磅政策汇总】
+
【100份各行业最新ESG报告合集】
+
【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必备实操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