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碳中和最前线↓
零碳园区为何成为焦点?
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园区,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仅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还伴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推动产业园区的低碳化转型,已然成为实现国家 “双碳” 目标的关键环节。
今日重磅福利
扫码回复【园区资料】即可获得
(内部学员联系专属辅导员即可)
什么是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的核心特征
能源结构
以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摒弃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
在一些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零碳园区大规模建设风力发电场,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在风中徐徐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园区内的企业和设施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同时,搭配先进的储能设施,如锂电池储能系统、抽水蓄能电站等。这些储能设施就如同一个 “电力银行”,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能源供应不足时,再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因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而导致的电力供应中断。
智能管理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在园区内的各个能源设备、生产设施以及建筑物上安装大量的传感器,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物联网感知网络。
这些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能源消耗数据以及环境参数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至大数据分析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园区能耗的精准优化和碳排放的实时监测。
例如,通过分析生产设备的运行数据,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预测设备的能耗峰值,并提前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降低能耗;通过对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碳排放超标的企业或区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整改。
低碳产业链
借助循环经济模式,对园区内的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在一些制造业零碳园区,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上游企业产生的废料、余热等,成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或能源来源。
例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炉渣,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建筑材料企业的原料;化工企业产生的余热,通过管道输送至周边的食品加工企业,用于食品的加热和烘干。
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大幅减少了整个园区的碳排放,实现了低碳生产的目标。
碳中和机制
零碳园区的类型
制造业零碳园区
这类园区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重点在于推动企业的低碳生产。通过引入先进的节能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智能制造业园区,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如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生产设备供电。
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在其零碳园区内,建设了大规模的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满足了园区内部分生产用电需求,并且通过优化生产线布局,减少了物料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科技创新型零碳园区
此类园区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主,如软件园、高新技术园区等。利用绿色建筑技术,采用节能灯具、高效保温材料等,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在智慧能源管理方面,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控园区内的能源使用情况。
例如,某软件园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室内光线强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大大降低了照明能耗。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园区内企业的能源使用习惯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节能建议,实现了碳排放的优化。
综合产业零碳园区
农业零碳园区
国家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战略规划
近年来,国家对零碳园区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多个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中频繁提及,为零碳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高层会议定调,零碳园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次明确提出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决策犹如一声响亮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零碳园区建设的热潮。
紧接着,2024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议迅速响应,指出要大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将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后,在2024年12月26-27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细化了零碳园区的建设路径,强调要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从政策引导、技术支持、产业协同等多个方面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2025年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郑重表示,零碳园区建设将被纳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零碳园区建设的坚定决心和长远规划。
地方政策加持,试点建设全面推进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将零碳园区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加速推动试点项目的落地实施。
安徽省启动了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零碳园区试点工作,积极推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云南省则致力于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从规划设计、能源供应、产业发展等多个环节入手,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零碳园区模式。
福建省积极探索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支持湄洲岛创建 “近零碳岛屿”,通过推广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实现了岛屿的绿色低碳发展。
这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零碳园区建设的全面展开。
建设现状及案例解析
在国际上,也有许多成功的零碳园区案例。
荷兰鹿特丹港零碳工业园,凭借其先进的氢能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园区内的企业广泛应用氢能作为动力能源,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通过碳捕集设施,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封存,有效降低了碳排放。该园区的碳捕集与封存能力达到了每年数百万吨,成为全球零碳园区建设的典范。
现在加入即领
【2025年全国ESG/碳重磅政策汇总】
+
【100份各行业最新ESG报告合集】
+
【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必备实操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