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磅福利
双碳入门一本通+面试攻略+入局先修课
扫码回复【求职碳圈】即可获得
(内部学员联系专属辅导员即可)
热门岗位解析:三大赛道就业潜力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高排放行业被纳入交易体系。
这不仅意味着更多企业需参与碳交易,也将大幅增加碳管理和咨询岗位的需求,特别是碳排放管理师、碳资产咨询师、绿色金融产品经理等高需求岗位。
根据BOSS直聘数据显示,碳排放管理师的平均月薪已超过9165元,高级岗位甚至可以达到2万元以上,吸引了大量求职者的关注。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市场的细化发展。
例如,以绿色债券、绿色贷款为代表的金融产品需求激增,也带动了绿色金融标准制定、ESG风险评估等细分岗位的兴起。
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在招聘中增设绿色金融产品经理职位,要求候选人具备三年以上经验,并对ESG评级体系有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类岗位的广泛性也带来了更多机会。
不仅仅是银行和投资机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部门对绿色金融人才也有巨大需求。
例如,企业在编制ESG报告和规划碳中和路径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政策解读能力,对候选人提出了更综合的技能要求。
随着全球范围内绿色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特色绿色金融市场也在迅速发展。
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将需要更多能够结合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技能的高端人才,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繁荣与发展。
储能行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据预测,2023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储能领域的主要岗位包括电池研发工程师、电化学工程师以及储能销售代表。这些岗位的月薪普遍在1.5万元至2万元之间,尤其是涉及国际业务的储能销售代表,薪资竞争力更强。
例如,阳光电源成功签约沙特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储能市场中的竞争力。
储能行业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不仅局限于传统电网储能,还包括家庭储能和工业储能等新兴领域。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智能储能系统和区域性微电网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催生跨学科技术人才的需求。
例如,宁德时代的储能销售代表岗位明确要求候选人具备国际业务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这表明储能行业的就业市场不仅需要技术背景,还需要具备市场洞察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新能源汽车作为双碳战略的核心领域,其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突破1200万辆,相应岗位需求将进一步增长。热门岗位包括电池工程师、材料研发工程师以及汽车工艺工程师。
其中,新能源车研发岗位的平均薪资高达4万元/月,而与智能化相关的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也呈现出高薪趋势。
以蔚来汽车为例,其电池热管理工程师岗位专注于提升电池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能。
此外,上汽集团在镁合金轻量化材料技术上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汽车制造环节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未来,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将为新能源车领域带来更多机会,与之相关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岗位需求预计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智能网联技术的普及也将推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相关岗位的快速扩展。
人才供需两热,门槛如何突破?
尽管双碳领域需求旺盛,但人才供需的不匹配问题依然突出。
据《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2023》显示,碳中和和新能源汽车相关职位增速分别达到296.9%和198.9%,但技术门槛较高、经验要求严格,使得许多求职者望而却步。
复合型知识要求
同时,碳管理岗位对政策法规的深入理解,以及碳排放核算的实际操作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例如,碳资产管理师不仅需要计算碳排放,还需设计和优化减排方案,这对其政策理解力和技术执行力提出了双重考验。
高经验要求
此外,储能行业的技术研发岗位普遍要求候选人在材料科学或电池开发方面拥有扎实的研发经验。企业希望新员工能够立即上手,直接参与产品开发或优化。
学历限制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领域的岗位则对拥有财务、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背景的候选人更加青睐。某些国际化岗位还要求具备国际资格认证,例如CFA或FRM,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复杂需求。
学习专业技能
从基层岗位入手
对于刚入行的新人而言,积累经验至关重要。可以从实习项目或初级岗位入手,例如参与储能企业的研发助理项目或新能源车的初级测试工程师岗位,逐步积累实践经验。
同时,部分企业还会针对应届生开设专项培训计划。例如,宁德时代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的"电池工艺人才培养计划",为新人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路径。
紧跟行业动态
行业政策和技术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招聘需求。求职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例如碳市场扩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等,明确市场热点并提前做好准备。
同时,求职者可以通过参加行业论坛和专业展会,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和用人需求。例如,国际新能源与储能博览会每年都会吸引大批企业和专业人士,求职者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人脉并获取求职机会。
善用职业转换资源
除了行业内部的培训,政府和高校也提供了许多职业转换支持资源。例如,地方政府组织的双碳人才招聘会,既是获取行业动态的机会,也是建立人脉网络的重要途径。
部分地方政府还提供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帮助求职者支付学习认证课程的费用。这类政策降低了求职者的职业转换成本,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入双碳领域。
零基础小白如何抓住机会?
学习基础知识,夯实理论基础
如果你是零基础的小白,进入双碳领域的第一步是了解行业的基本框架和相关知识。
市面上有许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比如品职教育的在线《注册ESG分析师》课程或《碳管理师》课程等,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碳交易规则、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最新的政策法规。
此外,像哈佛、斯坦福等国际知名大学在开放教育平台上也提供碳中和相关课程,帮助大家快速理解全球视角下的行业发展动态。
学习技能时,可以结合实际工具的使用,比如生命周期分析(LCA)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GHG Inventory),这些都是核算碳排放的重要方法。
对绿色金融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习财务分析工具如Excel,高阶数据建模工具如Python和R等,掌握这些技能能够为大家的求职加分。
从实习和基层岗位入手,积累经验
很多小白担心没有经验很难入行,但实际上实习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通过参与碳排放核算、储能研发或新能源车测试项目的实习,你不仅能够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还可以与行业专家建立联系。
比如,碳排放核算实习让你学习到如何收集数据并编制报告,而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测试助理则帮助你熟悉产品测试流程。
目前,许多企业也针对学生推出了专项计划。例如,宁德时代的“青年储能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储能技术领域的系统培训,隆基绿能的“光伏新秀计划”则专注于光伏研发与市场推广。
这样的计划不仅提供实操机会,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借助政策和资源扶持,快速入门
国家对双碳领域的支持力度很大。很多地方政府推出了技能培训补贴和专项扶持政策。
除了国内资源,国际组织也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就业机会。例如,世界银行推出了“低碳经济转型计划”,为发展中国家的求职者提供在线课程和就业支持。
国际能源署(IEA)则定期发布碳中和相关行业报告,这些资源对小白了解行业趋势、锁定发展方向大有帮助。
拓展人脉,打开机会之门
加入行业协会、参加论坛和招聘会是拓展人脉的好方法。
在线上平台,像LinkedIn等职业社交网络是获取机会的重要渠道。你可以关注双碳领域的专业人士,主动联系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或者参与他们发布的讨论话题。很多企业的内推机会,正是通过这样的互动获得的。
规划职业路径,注重长期发展
零基础小白的职业成长需要清晰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
▼
比如,从事碳排放数据分析的新人,可以逐步深入研究碳金融知识,通过实践和学习成长为碳资产管理师或政策咨询专家。
每隔一段时间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根据行业需求调整目标,确保自己的发展方向始终贴合市场趋势。
如果同学们还在纠结未来职业怎么选,双碳领域可能就是个不错的答案。这块“碳饼”越做越大,不仅岗位多样化,连技术都在迅速更新。
说个简单例子,AI和大数据这对老搭档,现在在双碳行业可是风生水起。
像碳排放预测、智能碳管理系统,这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活儿,其实就是结合了技术和环保的创新,催生了像碳排放数据分析师这样的新兴岗位。
另外,中国的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把触角伸向全球市场了,东南亚、中东、欧洲……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这时候,会几门语言、懂跨国项目管理的人,就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谁不想招个既能讲业务又能搞定文化差异的全能型人才呢?
所以,如果对大家外语感兴趣,或者喜欢跟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赶紧抓住这个机会。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市场的扩展,双碳领域的职业选择只会越来越多。无论你是技术派还是市场达人,这里都能找到属于你的舞台。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碳中和最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