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今年36岁,化名叫龙隐,发了一个视频叫做“清华大学硕士生当环卫工是种什么体验?”
当然,有点标题党的嫌疑了,因为人家根本不是全职,只是体验生活而已。类似我之前在上海的世纪公园跑步,经常看到一帮白领拿着塑料袋边走边检垃圾一样,做志愿者的。
后来记者采访他为什么这么做。
“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通过亲身实践,带动孩子一起去公园劳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龙隐说。
他开始接触教育行业,是源于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年间,辗转各地进行公益分享,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理论知识的欠缺,开始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并在32岁那年决定考研。
首先,职业只有高低,没有贵贱。
我不觉得环卫工是一个羞于启齿的工作。更何况,人家说了自己只是做志愿者体验一下环卫工而已,不是全职。
其实选择什么职业方向,这是个价值观问题,大家眼中的“好工作”就是一定是好的吗?你想想看,你人生中的各种重要决策,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要不要读研究生、考研还是出国、从事什么行业、在哪个城市工作、在哪个公司工作,凡此种种,你的决策,有多少是自己深思熟虑想明白了?有多少决策是因为你身边的人都在这么做?
就像何旋出去买衣服,本来试下来无所谓的衣服,销售一说这款特别难买,她就想买下来了。这都是套路啊。
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工作,真的就适合你么?如果真的在别人眼里不错的工作,但是你非常不喜欢,你能做好么?
算一笔账,如果我们25岁开始工作,65岁退休,我们的职业生涯将是漫长的40年,如果你的职业方向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打算硬熬40年,去追寻大家眼中所谓的光鲜亮丽的职业目标么?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更容易坚持下去。
当然,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固然重要,但是做了决定之后,用努力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更重要。
真正的问题,反倒是价值观狭窄,大家对成功的定义太狭窄了,考上好的大学就不愁了,找到好工作就放心了,孩子上了这所学校就稳了,明明条条大道通罗马,却非得把别的路给自己堵死,去跟千军万马抢独木桥,明面上的热门职业方向都是内卷的重灾区,如果你不能热爱你的职业方向,试问你卷的过别人么?
职业价值的赋予是社会?还是自己?如果人家真的清华硕士就是想做一个环卫工,就像有人放弃高收入专门去山区支教,只要人家自己想得明白过得舒服,我们普通人应该羡慕人家的通透才对,没什么好指指点点的。
很多大学生的现状,学历成了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世俗认为大学生就该做高大上的光鲜亮丽的工作,但其实就业的压力和自我的选择下,学历没有成了加分项,反而成了逃不开的桎梏。
因为自己过去读了那么多的书,付出了那么多人力财力物力,所以就理所当然的必须要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种想法真的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因为很多机会,看起来不光鲜亮丽,但是确实更容易成功。
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只有考到名校才有出路?是不是只有进入大公司才算成功?看看你自己走的路,有多大因素是你看别人这么走,你也这么走?
你们还记得2003年那个“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的事儿吗?这位老兄被骂惨了,很多人都在说:你看,考上北大之后不努力就得去卖猪肉,说的好像失败者一样。一个北大毕业生从事食品销售行业无疑是降维打击。但人家和他的校友们开办了“屠夫商学院”,卖猪肉的同时也卖知识,为行业培养人才。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启了网上卖猪肉的业务,销售额直达18亿元。那些在世界500强企业做高管的北大毕业生有敢说比他成功的吗?
当然,大多数人很难做到超凡脱俗,如何随大流还能找到内心的安定?
很简单,职业的高低取决于一份职业所创造的价值以及职业壁垒。两者往往正相关,一份职业创造的价值越高,收益也就越高,而为了创造价值,往往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随便学学就能胜任的,所以竞争也就没那么激烈。
这就是为什么老李一直鼓励大家要成为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多学一些可迁移的技能,比如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归纳整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这些技能放在哪个行业都能用得上,而事实上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总有人走着走着就停止努力了,我们只要持续的学习这种可迁移的技能,就能把职业的道路越走越宽。
所以,当环卫工属于职业壁垒很低的工作,并不需要高学历就能胜任,社会分工不同,除了自己热爱之外,真正能做一些只有自己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可能人生的价值感才最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