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上海品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详情

应用版本:4.2.11(IOS)|3.2.5(安卓)APP下载

打卡全景图—用打卡帮自己更上一层楼|品职效率实验室

  • 原创 2018-08-08
  • Frank先生

最近有好多小伙伴都发现,不知道从啥时候起,身边有好多的打卡活动,就像春天里的野草一样,“突突突”地冒出头啦!从某一天起,微信朋友圈儿被“XX在XX阅读的第70天,已经读了8888字”的应用占领,微博被“XX在坚持运动的第8天跑了5公里”这样的链接刷屏……各位CFA、FRM的考友们一定会有这样的念头,这打卡的精神头真的有这么足吗?要是也能用在我的复习上,估计全A通过也不是梦啦!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详细地剖析一下,打卡到底是个WHAT、WHY and HOW。

什么是打卡

打卡或许是个相对新鲜的词儿,但是打卡的由来可是要追溯到老祖宗的年代啦。打卡的前身其实就是考勤。根据文献记载,考勤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清朝雍正年间,当时朝廷的官吏实施坐班制,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要在衙署的一本“画到簿”上勾一个红圈儿,以示今天没有逃班儿。然而这种最初的打卡,显然形式大于实质,并不能阻止尸位素餐的官老爷们“除却早衙签到字,间来最好逛胡同。”发展到了今天,打卡除了最初的考勤一义,更多在描述自己主动地坚持某个事物,培养自己某个好的习惯时,我们才称之为打卡。


为什么打卡

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企业开始采取打卡或者考勤制度的时候,这个企业离走下坡路也就不远了。”各位小伙伴心里一定犯了嘀咕,既然考勤这么不招人待见,大家还趋之若鹜,不是自己逗自己玩儿嘛。

别急,待笔者继续分析下去,我们到底该不该打卡呢?


被动的打卡:可免则免

打卡,说白了就是种约束机制,不管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官衙署府,还是现如今的部分企业,都试图通过打卡这种形式来约束官老爷们或者职员们在其位,然后最好还要谋其政。但问题也随之而出现,打卡能做到的仅仅是让他们在其位,至于是在其位谋其政,还是谋私事,是谋今天去串哪个胡同还是谋自己股票账户的涨涨跌跌,就完全不得而知了。可以这么说,即便没有打卡这项约束机制摆在眼前,工作本身依旧是对他们的约束,打卡的出现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厌恶那些本身就不被人待见的工作。


主动的打卡:多多益善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打卡,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不仅不会适得其反,还能起到真正约束的功效,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各位小伙伴阅读、运动还是学习,都是自己主动追求的目标,不用说在其位不谋其政,即便不在其位也没有人来罚你的俸禄、扣你的绩效,因为这本身就是个人的行为,与强制性的规定无关。正因为出发点不同,一个是被迫的打卡,一个是主动的追求,才让我们的打卡在不同的环境里,显得如此天差地别。


既然打卡确实会对我们实现目标有所帮助,那么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怎样正确地打卡啦。接下来,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大家掌握打卡的规范姿势。


到底如何打卡

任务开始前打卡VS任务完成后打卡

首先,打卡应该在任务开始之前还是结束之后?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项研究成果——“蔡氏效应”,人们对于尚未完成的任务,比已经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甚至会一直留在脑子里,提醒自己去完成,而任务一旦完成,脑子里那根弦便也松了下来。打卡作为我们给自己定的约束机制,正如脑子里的那根弦,如果没有完成打卡这个动作,大家心里必然想方设法去推进、去实现。这样看来,这根弦还是要慢点松的好,别任务还没开始,才刚打了卡,刚攒好的动力又想瘪嘴的气球一样泄光了气啦。


高频率打卡VS低频率打卡

那么,打卡的频率应该怎样控制呢?是应该加快步调拧紧发条,还是放长线钓大鱼?这其实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了,有的小伙伴平时工作忙,有的甚至还在校园里,大家的步调本身就会因为环境和可以利用的时间量而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既不能太频繁,比如一天超过一次,又不能太松弛,比方说一礼拜过去了,都还没等到第二次打卡。


打卡就相当于一个按钮,是一个蛮有仪式感的过程,而仪式感其实就是把普通的动作上升到不普通的高度,来凸显自己对它的重视。当我们太频繁地重复这种仪式的时候,这种被上升后不普通的高度又相对显得平庸起来,仪式感随着热度的降低消失殆尽,我们的打卡行动也会因此丧失应有的意义。

笔者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经历,以前决心要开始健身,刚开始干劲十足,恨不得每一组动作都要拼了命用仅剩的体力去完成不止一遍,结果越来越抗拒去健身馆,坚持了不到一礼拜终于放弃了。


所谓的三分钟热度,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打卡间隔时间太长的话呢?每一次的仪式感是足够了,但真正能有多少效果,在下一次打卡时上一次的内容还记得多少,各位小伙伴都是寒窗十几年的学霸,应该有所体会吧。具体到我们CFA、FRM这种时间紧任务重的复习打卡,笔者还是建议大家,打卡的频率最长还是不要超过两三天为妙,当然能做到天天打卡,是再好不过啦。


公开打卡VS私密打卡

最后一个问题,打卡的过程到底是该公开,以便受人监督,还是应该私密化,让自己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呢?这里我们又要谈到前文出现过的约束机制了。打卡既然是我们人为给自己的目标安插的约束机制,必然是希望自己能够被约束。平时还好,一旦有了一些偶发事件,比方说世界杯开赛啦,闺蜜喊去逛街啦……这种完全靠自律建立起来的约束机制在一些容易被环境所干扰的小伙伴面前就显得尤其脆弱,这时候,我们或许可以适当引入外界的力量,通过让身边人知道自己的计划,自己近阶段的重心所在,起到一个隐性的监督作用,从而强化打卡的效果。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提出异议,“我自己的朋友圈那些个链接、打卡天天刷我的屏,看得烦都烦死啦,熟悉的还好,那些不熟的微信好友我根本不关心你在干啥呀,有的恨不得拉黑。我都不喜欢别人这样,自己怎么还能做这样的事呢?”具体到笔者自己,也比较反感朋友圈被不太熟的朋友用这种打卡刷屏,但其实公开打卡过程和不让周围人生厌并不是一对矛盾的事情。就像看书要去图书馆而不是去超市一样,打卡的过程对谁公开也是有讲究的,对不相干的人公开,不仅起不了辅助监督的作用,还有可能遭人鄙夷;但是对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公开,比如CFA、FRM的小伙伴们通过每日在品职的群里、品职助教中打卡,则完全可以达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种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开始行动吧

说来说去,打卡说到底还是一个帮助我们约束自己、规范行为、坚持不懈追求目标的手段,打卡的力量其实源自于我们对目标的渴望。所以,各位小伙伴,如果你们通过考试的决心够坚毅的话,就从打卡开始吧!


目前距离11月FRM考试还有101天,FRM百日行动明天截止招募,识别下方二维码回复【FRM100】来加入我们吧!


CFA百日活动筹备中,敬请期待。


图来源网络